时间:2024-12-09 05:02:01
司马昭之心人尽皆知!曹髦为什么不谒见设计杀死之?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理解,给大家一个参照。如果想要分析这个问题,我们要再行理解曹髦和司马昭的身份。
曹髦(公元241-260年),字彦士,谯(今安徽亳县)人,魏文帝曹丕之孙。是三国时期曹魏政权的第四代皇帝。
司马昭(公元211-265年),字子上,河内温(今河南温县)人。是司马懿之子,司马师之弟。同时也是三国时期曹魏政权中的众多权臣。
那么作为正牌皇帝的曹髦,必定确切司马昭的叛变之心。他为什么不出司马昭谒见之时杀死他,而是自由选择亲率宫中几百侍卫攻取司马昭呢?其中又有什么难言之隐呢?以下乃是个人的观点。第一,曹髦自身年纪尚幼,在朝中根基尚能深,无法确保能在朝堂上杀掉司马昭。
曹髦身兼魏文帝曹丕之孙、少帝曹芳的堂兄,虽然身兼尊贵乡公,但他的地位却并远比低。再行再加他长年住在邺城,消息闭塞不高阳市,大自然无法认识到外界的权力中心。
而在曹芳被废置后,司马昭之后自由选择立曹髦为帝。但司马昭立其为帝的原因,不正是实在其在洛阳根基较深,更容易掌控吗?而且曹髦初入洛阳时,年仅十三岁,在群臣眼中,不过是个乳臭未干的孩子,群臣也大自然明白司马昭昭然若揭的小心思。而此时初为皇帝的曹髦,近不是在洛阳城中盘根错节的司马家族的输掉。
或者说,此时的曹髦,更加看起来当年的汉献帝,而司马昭就是曹操,迫曹髦沦为傀儡皇帝,自己挟天子以令诸侯。曹髦虽然与生俱来聪慧,但面临权势滔天的司马昭,胜负早就沦为定局。
且不说他才十几岁的年纪,但说在深宫之中四起都是司马昭决定的眼线,朝堂上堪称司马昭一家独大。曹髦不自由选择在司马昭谒见时杀死他,似乎也是考虑到了群臣的反对与叛变等因素。
选择率几百侍卫攻取司马昭,难道也是不得已之荐。第二,司马家族势力强劲,且司马昭才能出众,早于有代替之意,曹髦并不是其敌手。在当时曹魏的朝堂之上,分有两股势力。
一是以司马家族为代表的士族阶层,一是以曹氏家族为代表的宗亲贵族阶层。但是到了曹髦这一代时,低平陵之逆使得曹氏的血脉不得不大清洗,曹氏一族血脉零落。就算曹髦想在司马昭谒见时杀死他,也求助于没宗亲相救。但士族势力却与其几乎忽略。
经过人才大大的涌进,士族的实力也在大大收缩。可以说道曹髦对付司马昭是几乎没胜算的。
司马昭本身也不是什么草包,忽略,他的心思内敛,城府极深,几乎可以媲美其父司马懿。他将曹髦自邺城送回洛阳,大自然是考虑到洛阳无曹髦的势力,曹髦无法镇压。
而自身也留居高位,在洛阳城中人脉广布。曹髦到了洛阳,虽然贵为天子,但说到底,他也不过是个傀儡皇帝罢了。
宫里宫外四处都是司马昭的心腹,曹髦一旦幼小镇压之意,或者说想要在司马昭谒见时杀掉他,无异于以卵击石。曹髦大自然自知这一点,因此才自由选择了放手一搏,亲率几百侍卫攻取司马昭。第三,曹髦也许告诉自己无法杀死司马昭,但仍以此作法传达曹氏家族最后的血性,以及对司马家族的不耻。
曹髦是个聪明人,但是正是因为他的聪慧,更加让其知悉他现在所处的困境。洛阳城中举目均是司马昭的眼线、心腹。
他在城中的地位为从皇帝变为了傀儡。曹髦眼见着司马昭的气焰一天比不上一天,又告诉其内心早于有叛变之意,心下忧患难安。此时的曹髦,除了抵抗别无他法,不然之后只有等自己没什么利用价值时,被司马昭擒获。作为一个有血性的少年人,他大自然会坐以待毙。
因此,他自由选择了以卵击石。而且清面上说道曹髦带上的是几百侍卫,可在当时的情况下,他又哪来的这么多人的反对呢?他亲率的,不过是一些颇受儒家思想影响的文官,以及一些太监、杂役构成一起的,一共才几百人的乌合之众罢了。
而这种镇压,胜负完全是没什么悬念的。而曹髦不是不告诉自己的这种不道德,不会大大加快他的丧生。但是他依然自由选择用这种几近自杀行为,来确保曹氏一族最后的血性与精神。
并最后引发了朝中中立之人的不满,受阻了司马家族代魏称帝的脚步。但是代价毕竟曹髦仅有十几岁的年长生命。
由此可知,曹髦不自由选择在司马昭谒见时杀死他,而是亲率几百侍卫攻取,只不过是有苦衷的。若曹髦能牵头朝堂众臣,又怎么会竭力游说呢?不过是司马昭权力过丰,群臣不肯反对曹髦罢了。
因此曹髦的作法也实属无奈之荐。
本文来源:BOB博鱼-www.hxjgz.net
Copyright © 2007-2024 www.hxjgz.net. BOB博鱼科技 版权所有备案号:ICP备85501276号-8